2008年11月28日星期五

Never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多亏了Phd Lixin,让我有机会见识了哥本哈根原来有一座Asia House。

哥本哈根的Asia House的内部装修是泰国格调。会议室内是褐红色的整体,装饰了绿色的台灯,投影帘的角落坐了一个低头的释迦摩尼佛像,椅子是深褐色的塑料靠背椅。很奇怪的搭配和布置。

Asia House里面却没有一丝中国风情,尽管近年以来"生意如何发展到中国"已经成为这里举办的亚洲商业论坛主要和焦点话题之一。这也许与赞助合作有关,泰国航空是亚洲商业论坛的赞助者之一。

在论坛结束后认识了一位在丹麦世博会秘书处工作的韩国裔女孩子,是CBS的校友,目前是丹麦世博会的项目经理。她告诉我,说在前不久介绍丹麦的一次交流会上,她听说有关组织做了全球范围内的调查,排列最受欢迎的商学院。哥本哈根商学院名列全球第二,仅于哈佛商学院之后。哈,听到这个消息很开心,虽然调查组织的来源不明,但我觉得这是实至名归。

尽管在一些知名机构的全球商学院排名中,哥本哈根商学院CBS并不是名列前茅,然而,在我心里这是一所非常优秀和值得骄傲的商学院。学院的所有设施、网络、图书资源和师资全部是名副其实地Service Oriented,想法设法以服务学生为第一要务。同时,课程安排有张有驰,如果想要比规定的学分选多一门课,都要求学生出具合理的申请,以避免学时过长。这和我们在意大利博克尼交换的同学成了鲜明对比,阿DON同学竟然选了十几门课、一个星期考六门期末考试,这在CBS可称是惊世骇俗,让这整个学期只选了两门课的我,深深觉得自己过得太舒服了。

虽然设施完备先进、课程压力不重,但这并不只是CBS的仅有优点。与各世界顶级公司的合作,使得学生们有各种机会接触各大企业的校园宣讲,有丰富的职业机会和可预见的就业前景。许多教室是以赞助企业命名,比如KPMG,NOKIA....(再多的记不起来了,哭一下我的poor memory)

昨晚一口气看了十集The Apprentice,特朗普先生在第一周选项目经理时,就将此任委以了哈佛毕业的年轻女孩艾莉。艾莉貌似娇小甜美可爱,在最初的几周也并不显出她特别的厉害。但是越往后,越体现出她的清醒、果断、策略和手段。虽然还没有看到最终结局,究竟是谁胜利地在特朗普的面试中活到最后,但随着一块块老姜逐步被淘汰,仅剩下四个厉害角色相互竞争,我越来越体会了,哈佛商学院毕业的MBA,果然不是盖的。很期待结局,但我很希望看到艾莉被淘汰,因为,太有手段的人,终是不得我的欢喜。

发展出乎我的意料。艾莉和洛珊,这两个最好的朋友,也是“协力”组最后两个幸存的队友,因为竞争环节落败,双双要出现在特朗普的会议室,等待其中一个人出局的命运。前夜,两人忧伤地拥抱,洛珊说,因为艾莉是她最好的朋友,她绝不会为了你死我活而出卖友情,因为这不值得。而在会议室中,面对特朗普,两个女人竟然翻脸,互相攻击、毫不留情、争得你死我活。

曾经的友情,只因输不起,竟成为互相争夺眼前利益的利器。特朗普说,想不到你们两个最好的朋友,现在竟然狗咬狗。你们,两个,我统统炒了!

痛快。

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

大事记

近日的心情比较不平静。

傍晚听了一场欧莱雅的宣讲,感觉站在公众眼里的欧莱雅公司的老总、HR、Marketing和Finance那一排队伍,怎么都不如宝洁的团队令人振奋。心下明白这公司之间的差距也就是人的差距。坐在右边的布鲁塞尔男青年奋笔疾书,细心地记录笔记,我本来想和他哀叹一下我们这些大龄青年的就业困境,哪知道他说他是本科生,几乎令我震惊,他明明长着一张充满岁月痕迹的老脸嘛。

听完宣讲后去超市买鸡腿,明天是实习项目的聚餐Cozy Together,每个人要带一道菜,麻烦差事。不能带我每天的至爱煎猪肉炒西兰花,那个凉了之后有一股难闻的味道;煎鸡蛋面饼的话,可能又会和印度同学的面食变成相同特色。那就只能做一份炸鸡腿了,煮过水之后放在平底锅里慢煎,不用看火,省力气。

(一直都想宣扬一下我来丹麦之后发明的几个菜谱,以后有时间再传授吧。)

尾随着就是实习的最终报告和项目答辩了。30页纸的实习报告,至今没有启动一个字,想着如麻的琐事,不由揪心。每天的时间如同哗哗的流水,一去不返。

记录一下这些天的大事。

一、实习合同续签一年

这个意味着我可以申请丹麦的工作居留延期一年。但是实习工作没有薪水可以拿,这是因为实习的公司还没有赚钱。
这个也意味着对CBS来说是个历史新记号,尚未听说这个IIE项目之前有学生可以和实习的企业续签合同。对项目组织Accelerace来说,也是个正面记号,他们也一直拿我当正面例子,属于称赞我的表现之类。

小小总结一下,实习工作中你可以不够专业,你也可以英文不流利,你也可以不懂当地语言,但是你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一定要积极和主动。

前两天在图书馆遇见一个台湾女孩子,从美国的一所大学MBA交换过来。交谈之下,发现全世界的MBA毕业生都在发愁没有工作,毕业即失业。

这个居留期对我而言,如果没有在丹麦找到一份有收入的工作,那么它的存在就没有意义。所以,我还是要国内国外同时找工作。不论是好是坏,只要是工作,。。。。。。那就是工作,无论在丹麦还是在中国,没有挑选的余地。无奈,只能哀叹经济危机带来的厄运。

二、2008年度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董事会优秀MBA奖

我从来都以为我不会和这样的奖项沾边。也从来不相信我会去争取这样的荣誉。但是突然有一天动了心,连夜在申请期限前发了申请。。。过了一个多月,突然就收到了获奖的消息。

读了MBA,让我变化很多,变得想要去争取,也变得学会熬夜。让我做了很多以前没有想象过的任务,接触了很多不曾有关的事务。我不知道这个变化是积极的还是不妥的,最明显的一点异象,是我再也没有睡过一个长长的懒觉。即使没有紧迫的功课,我还是会天亮即醒,不像从前,可以无忧无虑地从晚上睡到第二天下午四点。

如果让我选择,我认真想了想,还是愿意做以前那个爱睡懒觉的我,我不是一个好强的女人,我的理想只是当一个无所事事的家庭主妇。

三、长胖

不知不觉间,我胖了。脸上的变化由于天天照镜子,并没有明显地察觉。上个周六的晚上,我要去参加一个party,找出一条紧身一点的裙子,才发现自己居然已经没有腰的形状了。。。。。。
分析原因,可能是天气冷了懒得出门,也可能是天天煎猪肉、酸奶滋养过多,如果这样的话,北欧的农产品营养价值含量真是太高了。尽管如此,我还是很渴睡,很想睡个饱饱的觉,睡醒就是家里了,可以去体育西路吃重庆火锅和水煮鱼,连续吃一个星期。

看了某同学的博客说煲鸡汤的浓浓药材味,让我很是垂涎,虽然不太明白药材味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我还是立马到厨房去炮制了一锅:若干鸡腿,加若干元肉、香菇、西洋参、枸杞子,炖了一个半小时,汤味鲜浓。不由得又撑了个肚皮圆滚。

四、下雪
对于南方土生土长的我,虽然也不是一辈子没有见过雪,但是这么真切地在窗前看着一米之外飘扬的雪片,还是第一次。还有下雪的夜晚骑自行车穿过空无一人的墓地,这也是个天大的新鲜事,很害怕,很紧张,又很刺激。车轮子压在雪渣子上发出西索的声响,脸冻得通红,但身体是发热的,既是因为厚厚的羽绒衣,也是因为骑车产生热量的缘故。
所以跨哇米的同事安德列斯看我对雪那么兴奋,说等下次下雪可以带我去郊外看雪景。这真是个好建议,这个月实在是很失意,真要出去走一走了。

2008年11月21日星期五

2008年哥本哈根的第一场雪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窗外突然下起了大雪!

上午阳光非常明媚,我在窗前吃早餐、看电脑,今天要把上百家公司资料筛选好、做出调查清单。
突然抬头,毫无预兆地,竟然看见窗前飘起了纷纷的雪片。
雪悄无声息地落一会儿、停一会儿,很是期待铺天盖地的白色。但是直到天黑,也只是停在楼下的车子顶部落了厚厚的白色一层,雪落到地上就化了。

夜晚10点30分,窗外飘雪,屋内温暖,灯光明亮,音乐和红酒,加上第十季老友记,以这样虚度的夜晚结束过去了的一周,感觉平静而舒服。

过去了的一周,实在是很丰富。
周一周二市场策略训练营,周三听演讲,周四Bus Show,还有今天一天整理资料。
关于昨天的bus show,有必要记载。

这个星期据说是全球的Entrepreneurship周,丹麦政府组织了一整周的中小企业活动,昨天的活动从早到晚,参观了丹麦IT大学的学生发明创造、丹麦设计中心,傍晚还在嘉士伯酒厂举办了一场network party。Shapes有机会在活动的交通途中进行bus show,演讲公司由创意到设计、再到创业的过程。

IT大学的show case很让我开眼界,很多创意只是为了生活更惬意,而不是我一贯以为的,科技创造就是高不可攀的科学。比如,有个创造是两个小球,好像原始的电话筒游戏一般有一条线连着,这个创造的目的是让姥姥和孙女在聊天的时候可以把话语记载下来,比如姥姥对着大的球说了个故事,孙女拍拍大球,姥姥的故事就会原话复述出来;同样,姥姥如果在孤独的时候想听听孙女的话,只要拍拍小球就可以实现愿望了。

还有个创意叫做Global Point,地球仪上面安了小灯,据说是你去过哪些地方有哪些游记和故事,只要通过PDA就能记载下来,当有人来家里做客聊天,你只要一边讲游记一边指点,地球仪就会响应地亮起灯、标注你所到过的地点。我对这个创造有点困惑,这费劲的,直接打开电脑不就可以做这些事吗,干嘛还要演示地球仪? 发明的小伙子对我这个问题解释了一下,大概是说,这个球是给老人发明的,让老人的生活添点儿意思。

还看到一个很奇特的创意,就是会传热的椅子。两个老友即使是住在不同的房子里,如果你坐上一张特制的椅子,另外一个房子里的椅子就会传感你的体温,这样,另一个房子里的老朋友坐上椅子就能知道你也在那边坐了下来,甚至还可以抓起电话问问你,你在看小说呢还是在喝下午茶?

可恨的是,一整天的活动都是丹麦语进行,于是我就显得很局外人。更可恨的是,下午的丹麦设计中心的演讲,丹麦语就罢了,却毫无声调的抑扬顿挫,嗡嗡低语使我实在是难以抵制沉重的眼皮,几次睡过去。后来在巴士上无意说起打瞌睡,坐在我左右的人都居然应和,他们也睡着了。。。



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

Social Phobia

社交恐惧症可以不治而愈吗?
今天好悔恨,一场精彩的演讲之后是社交午宴,我看着一大堆的人觉得无所适从,竟然谎称有课,脱身走了回家煮面条吃。
回家的路上就开始讨厌自己,每次都躲避社交,明明知道这个是商学院学生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可我就是没有这个天赋和耐性,天知道,我因此错过了多少机会?

早上天还黑,八点钟了,我和跨哇米骑车去Symbion Science Park参加Go To Market Strategy训练营。好冷啊,我的脖子都包在围巾里,身上裹着羽绒服,雨点打在脸上、风刮在腿上还是嗖嗖地冷。但是空气清新冷冽,很舒服。
跨哇米把要带去展示的防弹衣穿在身上,说是很暖。我说我只穿了单裤,他听了很为我感到难过,说那你不是穿一次、洗一次、才有得穿了? 我才意识到,他以为我说:我只有一条裤子。

这个训练营很不赖啊,还请到了Jack Trout 杰克·特劳特来演讲。
这个是我听过的所有演讲里面最最最最精彩的了。两个小时整整,Jack Trout老先生连珠妙语,无比智慧,我滴水未进也不舍得挪窝去外面取水——怕错过每一句精辟的话。虽然因为早上没有喝咖啡的缘故感觉有点烦躁和困顿,但是,我还是被演讲深深地吸引了,原来那些故作复杂的市场策略理论可以这样理解,一下子觉得茅塞顿开。

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

杰克·特劳特简介:

杰克·特劳特是定位之父,被摩根士丹利推崇为高于迈克尔·波特的战略家。

杰克·特劳特是全球最顶尖的营销战略家,也是美国特劳特咨询公司总裁。他于1969年6月以《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论文首次提出了商业中的“定位(Positioning)”观念(简哲注:《工业营销》杂志,有译《产业市场营销》),1972年4月以《定位时代》论文开创了定位理论(简哲注:发表在国际著名的《广告时代》杂志),1981年出版学术专著《定位》(简哲注:作者和阿尔•里斯合著)。1996年,他推出了定位论落定之作《新定位》(简哲注:作者和S•瑞维金合著)。2001年,定位理论压倒菲利普·科特勒、迈克尔·波特,被美国营销协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商业中的战略概念源自军事领域,本义是“驱动军队抵达决战地点”。杰克·特劳特根据军事中“选择决战地点”的概念提出定位观念,用以界定企业经营要创造的外部成果,企业内部运营规划相应成为“如何驱动军队抵达”去创建定位。具体而言,是指企业必须在外部市场竞争中界定能被顾客心智接受的定位,回过头来引领内部运营,才能使企业产生的成果(产品和服务)被顾客接受而转化为业绩。

随着商业竞争日益兴起,先在外部竞争中确立价值独特的定位,再引入企业内部作为战略核心,形成独具的运营活动系统,成为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定位选择不仅决定企业将开展哪些运营活动、如何配置各项活动,而且还决定各项活动之间如何关联,形成战略配称。

伴随商业界运营效益的普遍提升和最佳实践的日趋通用,战略定位日益成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要求,有别于传统的“管理咨询”,杰克·特劳特创建特劳特伙伴公司,开创了“战略定位咨询”。

杰克·特劳特现任特劳特伙伴公司(Trout & Partners)总裁。特劳特伙伴,是当今世界上最为著名的营销咨询公司之一,总部设在美国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的老格林威治(Old Greenwich)区,在14个国家设有分部。特劳特伙伴的全球专家网络,运用特劳特先生的理论为企业把脉咨询,同时也对这一理念进行发展,特劳特先生则对这个网络进行着监控和管理。特劳特伙伴服务的客户有:AT&T、IBM、汉堡王、美林、施乐、默克、莲花、爱立信、Repsol、惠普、宝洁、西南航空,和其他财富500强企业。

特劳特先生在通用电气(GE)的广告部开始职业生涯。离开通用后,他在Uniroyal的分公司担任过广告部经理。之后,特劳特加入艾·里斯的广告和营销策略公司,两人合作了26年之久。

特劳特的著名案例 :

使莲花公司(Lotus)绝处逢生:“莲花1-2-3”试算表在软件业获取成功后,遭遇到了微软Excel的攻击,莲花公司面临绝境。特劳特选择了其新产品Notes,重新定位为“群组软件”,用来解决联网电脑上的同步运算。此举使莲花公司重获生机,并凭此赢得IBM青睐,卖出了35亿美元的价值。

造就美国最值得尊敬的公司: 当美国所有航空公司都效仿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s)的时候,特劳特协助客户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重新定位为“单一舱级”的航空品牌,以针对美国航空的多级舱位和多重定价。很快,西南航空从一大堆跟随者中脱颖而出,1997年起连续五年被《财富》评为“美国最值得尊敬的公司”。

成功狙击全球石油巨头: 在西班牙,当国家石化机构转型为私营企业的时候,特劳特为新生的公司Repsol制定了三重定位的多品牌战略,推出以汽车、服务、价格为区隔方向的品牌,有效地防御了壳牌、美孚、BP等国际巨头的进入。目前,Repsol在西班牙占有50%的石油市场,成为西班牙最大的石油商。

赢得可乐大战:20世纪八十年代,特劳特把“七喜”汽水重新定位为“不含咖啡因的非可乐”,此举痛击了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使七喜汽水一跃成为仅次于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后的美国饮料业的第三品牌。

特劳特的著作

杰克·特劳特与艾·里斯一道,共同撰著了行业里的理论经典之作:

1981年,《定位》(Positioning: The Battle For Your Mind)面世;该书被尊为有史以来最富影响力的营销学与广告学的著作。

1985年,两人合著的《营销战》(Marketing Warfare)成为第二本畅销书。书中所设计的四种营销战略模型被全世界的商学院作为教材沿用至今。现在,这两本书已被翻译成14种语言全球发行。

1988年,《营销革命》(Bottom-Up Marketing)出版。

1993年,《22条商规》(The 22 Immutable Laws Of Marketing)成为营销圣经,书中指出了在竞争的1990年代,营销计划的成败因由,是一本“最怕被竞争对手读到的”奇书。

1996年,《定位新论》(The New Positioning)推出,标志着特劳特先生为“定位”观念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定位理论由此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该书也随即成为《商业周刊》的畅销书,被翻译成16种语言广为传播。

接下来,特劳特先生推出了《简单的力量》(The Power Of Simplicity:A Management Guide To Cutting Through The Nonsense And Do Things Right)和《区隔或死亡》(Differentiate Or Die:Survival In Our Era Of Killer Competition)两部大作,后者阐述了全球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下的生存之道,同样荣登畅销书榜。

特劳特先生最新的著作是《大品牌大麻烦》(Big Brand Big Trouble)。书内分析了美国最大企业的失败原因,并从这些大品牌的经验中得出“来之不易的教训”,对急于成功的企业来说,是一本必读书。

2008年11月15日星期六

毫无头绪

人的脑是否也有周期性的兴衰?我的上一周几乎在很迟钝的状态,不知不觉一周过去了,任何重要的功课都没有进展,每天花在做饭、发呆的时间比例突然放大。
昨晚大约凌晨五点睡,一整个夜晚东拼西凑,只写出来可怜的一页纸。到后来有点头昏眼花,看每一个句子都觉得不满意,努力想改得漂亮一点,而又无从下手。

睡到今天11点半突然醒来,想到要去机场接Daisy下午两点的飞机,赶快起床。打开电脑却发现了邮箱里面的新来信,Daisy说:“已经起来了,已经要去机场了,可仿佛什么都不对,身体很不舒服。很迷信的投了一枚硬币,不是我要的那面。”
于是,就这样,Daisy宣布说不来哥本哈根了。

出门骑车去公司取打印的调查表。穿过墓地,看到有几个青年爬到一棵没有树叶的树杈顶上,没心没肺地高兴着。很多爸爸和妈妈推着婴儿车在墓地里穿行。周六的公墓很热闹啊。经过安徒生的墓地时,我心想,回经的时候去看望他的墓碑一下吧,美丽的童话总归与人生有所关联。

跨哇米的朋友安德列斯在公司里,顺便带我到地下室秀了一把他的音乐工作室。非常齐全的整套乐器:贝斯、吉他、键盘、鼓,还有很多复杂的调音设备。可能是睡眠缺乏的缘故,我的舌头很不听使唤,聊天磕磕巴巴,有的单词出口自己都没有听懂,安德列斯却很宽容,做出理解的表情,很认真地回答我漫不经心的问题,比如这个乐器多少钱、那个装鸡蛋的壳放在这里做什么用,等等。

有时我觉得和人聊天很累。比如安德列斯问,你平时听哪种音乐?我就会告诉他,我也不知道,我随便在网上听听,也许喜欢听blue jazz多一点。他就会问,哦,blue jazz啊,喜欢哪个乐队呢?我只好说,我不懂。再比如,跨哇米问我,你锻炼身体吗,我每周要踢球和打球,一天做30个引体向上和30个俯卧撑,你都做什么运动?我说我跳操,用了dance这个词。他就很来兴趣地问,那都什么音乐?我哪懂啊,只好又告诉他,我是网上下载的视频,不知道配的是什么音乐。

通常这样的聊天下来,我都觉得自己很无知,对什么话题都一知半解,显得毫无人生兴趣的苦闷样子。但跨哇米和安德列斯对任何一个小问题都能兴致勃勃地聊上30分钟,比如:男人和女人出去玩,是应该各付各的,还是男的全付?比如,丹麦影碟卖那么贵(1、2百克朗)应不应该,等等。有趣的是,两个人的意见通常相反,因此能津津有味地探讨很久。

我无意对自己没兴趣的话题做深入探讨,所以这样的聊天一开始,我就撤退。

取了表格出来,天又开始下雨了。
我重新穿过墓地,却忘了去拜访安徒生。
感觉很孤独啊。

2008年11月13日星期四

Entering the long dark night of the soul (Share)

It is time for recent MBA graduates to worry about the near future.
Sharing with my classmates.

Entering the long dark night of the soul
By Laurence Blandford

Two months from the end of my MBA, a frightening feeling of "back-to-reality" is beginning to set in, and I am wondering whether it has all been worth it.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e job market are the worst they have been in years, my bank account is nearly empty, and I feel like I need to sleep for a month before I feel rested again.

Of course, not all is dire. The fifth and final term of the year has started, and it is wonderful to see the friends who left for two terms on the Singapore campus at the end of 2007, now that they are back to enjoy the last term in Fontainebleau. The warm weather has finally arrived after a dreary French winter, and we can once again enjoy warm sun on our faces on the lawns of Insead's beautiful campus near the famed forest where many a French king once hunted.

Sitting outside with friends on a sunny May day is the best - and cheapest - way to burn away the mist of worry hanging over many of us as we wonder where we will end up and whether we will be able to find work when thousands seem to be losing jobs in the financial and business capitals of the western world.

Frankly, the season for on-campus recruitment activities, which is drawing to an end, has been a very difficult one for me, and many of my fellow MBA participants. There was a whirlwind of presentations by a myriad of companies, each followed by cocktails or dinner, in a nook of the Insead cafeteria, a restaurant in town, or sometimes a grand hall of the Fontainebleau castle.

While I enjoy cocktail parties as much as the next person, the relentless charm offensive by recruiters telling similar stories is draining, particularly as it is compressed into the same busy schedule of classes and coursework as usual, and we also need to make time for writing applications.


Then there is the bait-and-switch - as much as the company presentations appear designed to convince students that opportunities are limitless and that corporate culture is all about finding the right people and giving them a chance to grow, when the applications are in and interviews start, the message sometimes changes.

On the occasions when applications are not rejected outright, interviewers occasionally seem to think that their role is to make applicants feel stupid, inadequate, or incompetent in order to screen them out.


This is by no means a general approach, but I and many others have experienced it often enough that it bears mentioning as a fairly widespread practice.

This may be a test of the applicant's mettle, and clearly it is necessary to select those students who are able to handle the pressure inherent in working for many of the firms that recruit on campus, but it is a rude awakening for many students who had imagined a charmed life full of possibility earlier in the programme.


I cannot help but wonder why recruiters forget to treat potential employees with respect after the effort expended to convince candidates to apply for jobs at their companies.
After all, isn't spending €50,000 plus living expenses and opportunity cost a sign of motivation? Do people who have been accepted into one of the world's most selective business schools really need to be tested for their ability to do mental arithmetic? Do we really need to be told that we have great leadership potential but that what really matters is that we could not do long division with pen and paper fast enough?


Fortunately, other recruiters take a different approach - one that seems to me to be superior when dealing with such a talented and technically-skilled pool of people as Insead students. They evaluate leadership potential, fit with the company culture and 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actually make an effort to get to know the human being who is sitting in front of them.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have to be any less selective in finding the right person for the company they represent, but it seems to me a more useful way to actually identify candidates with whom the mutual fit is strong and who may be with the company for years to come.

As someone with a very non-traditional profile (economics undergraduate, 10 years working as an economist and policy adviser for Canada's foreign ministry), I knew that it might be challenging for me to make the transition to a private sector job.

Perhaps I underestimated the challenge - I think my age (36), may be putting me at a disadvantage in two ways. First, I am less inclined to apply to dozens of jobs hoping one will work out, since I have clear ideas about what I want and do not want. Second, I am less inclined to say what people want to hear in an interview because I have come to realise who I am and who am not.


I believe that only if I present myself positively but truthfully will I find the job which is right for me, as opposed to being hired for presenting a false image of what makes me tick.

Fortunately, I am glad to report that despite the challenges, many of my friends are starting to get good job offers, and after the gloom of April, the sun is once again shining down on the campus.

But, like many of the slightly older participants at Insead, I am unlikely find work through the official on-campus channels that are so well organised by the school's career services, or via formal recruiting programmes at major firms, consultancies, or banks, aimed at a younger demographic.


I am confident, however, that a conscious search for those back doors that are open and welcoming will, in the end, allow me to find the right opportunity.
Until then, I will keep enjoying simple pleasures - such as the spring sun - until I can count on a regular pay packet again.

2008年11月11日星期二

得不到、已失去、和现在把握的幸福

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岭南学院的公告:
03级校友杨世宏先生在经历了长达8个小时的手术后,虽经医护专家多方努力、治疗和抢救,终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永远的离开我们了。03FULL班广州的宋瑛,曾令勇,张春英,张静容,谭允硕,杨勇军,付信平,深圳的魏登峰,朱浩然,林伟祥,陈小华,杨涛代表全体MBA同学,送别了杨世宏。在杨世宏校友病重期间,岭南MBA同学们积极无私地尽自己能力对他提供经济援助。尽管杨世宏校友最终因医治无效而遗憾离去,但这次捐助充分体现了岭南人团结、互助、友爱的一家亲精神。再次感谢同学们的支持与帮助! 各位同学的捐款明细将于近日公布在岭南MBA的网站上。
——岭南学院MBA中心2008年11月11日

以及,前不久听说小区论坛里一个很熟悉的ID,因脑出血突然去世了,正当年华的生命,31岁,是个新婚的丈夫,正在努力于事业。

沉浸在自己的忧和虑太久,忽略了世间的很多幸与不幸。突然听到这些永远遗憾的消息,却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常说活在当下,那些正在为未得到和得不到的梦想而苦苦追求的人,包括我自己,真正能学会把握现在的幸福吗?
为逝者默哀。

远景不见 但仍向着前
心中感叹 似水流年 不可以留住昨天

2008年11月7日星期五

我把灯全部打开假装窗外是晴天

突然地,天气就变了。

可能变化已有一阵了,只是忙得无暇顾及。
每天不到下午四点,天就黑透了。
户外的风很凛冽,有时候在路上走,风刮过来,就感觉好像没穿裤子似的,腿冻得冰冷。
有一天穿了高跟鞋和长大衣,由于形状过于竖直,几乎被风给吹倒了。
今天早晨起床掀开窗帘的一角,发现外面在下雨,天空像个无情的老人面孔,显得很阴沉。
我把屋里的灯全部打到最亮,窗帘遮得严严实实,这样一来,似乎就把阴冷隔绝在与我无关的室外了。屋里是灯光明媚的温暖晴天。

其实屋里也暖不起来。暖气系统自从搬进来的那一天开始,就没有工作过。找了承租者、承租者找了房东,邮件来来去去几十封,几个月过去了,严寒已经悄悄渗入,而那个负责修暖气的人还是没有出现。

忙碌是无法细数的。如果细细想想,生活中要忙得忽略生命本身,无论什么动物都可能会得忧郁症。
店长Elliot说:Don't work too hard. Take some time to your personal life.
医生Eriksen说:Don't be so stressful. It could be the reason for your TINNITUS.(这个是耳鸣的医学术语?

有的时候,这些劝告会使我稍微放心一下:在连看三集Old Friends的时候不轻易为时间感到内疚。

冰箱几乎吃空的时候去超市。下班很晚,将近7点,路经很久没有光顾的ALDI,还开着半扇门。庆幸自己在超市关门前还能买到一些食物。付款的时候超市已经空无一人,仅剩下我一个顾客。收银员突然问我要电话号码,问可不可以当他的女朋友?
大吃一惊,错愕。

2008年11月初:
金融危机;
经济衰退;
企业倒闭;
大幅裁员;
工作压力;
前路迷茫;
被超市收银员追求......
这真是个值得记载的世道。